我這么專注,為什么還是效率低下?

2018-05-03 09:58  閱讀 875 次瀏覽 次

普遍認為,排除干擾,專注地做事,就能高效地完成任務。然而,研究證實,對外界完全關上大門,或讓大腦只在單一軌道上運行,專注一隅,也有可能降低生產效率,削弱創(chuàng)新能力,影響決策。對此,我們該怎么辦?

在這個極度容易分心的世界,我們比任何時代的人都更需要學會保護好自己的大腦。每天,郵件、推特(Twitter)、臉書(Facebook)、領英(LinkedIn)的提醒和各類突發(fā)新聞如洪水般將我們淹沒。

在數字干擾和信息過載的今天,我們的大腦疲于運轉,注意力越來越難長時間集中,記憶的形成也受到阻礙。

面對種種分散注意力的事物,我們常常選擇躲開,專注一隅。這樣做當然有用,但又時常不夠。

雖然專注無疑對提高效率和完成任務至關重要,但最近有研究顯示,大腦再怎么專注,總是有限度的。好在我們還可以用巧妙的方法來“不專注”,讓大腦在遇到分心事時也游刃有余。

專注的弊端

表面上看,當我們的大腦思緒四處游蕩時,專注似乎是正當其時的策略。防噪耳塞、任務清單和日歷提醒等工具都能幫助我們完成任務。然而,對外界完全關上大門,或讓大腦只在單一軌道上運行,也有可能降低生產效率,削弱創(chuàng)新能力,影響決策。

忽視競爭

戴上眼罩要分時間場合,如果一場爭斗近在眼前,你卻閉目不見,顯然不合時宜。

比如王安實驗室(Wang Laboratories),本已壟斷了Word處理器市場,可創(chuàng)始人王安沉浸在自己的發(fā)明創(chuàng)造中,完全沒發(fā)現個人電腦大敵當前。由于他過度專注于自己的想法,未能預見到競爭對手正在蓬勃發(fā)展,馬上就要搶占舞臺中心。

打個比方,專注讓你的大腦路徑更像火車軌道,而非一片天高任鳥飛的開闊空間。因此,你變得越來越墨守成規(guī)。即使對于優(yōu)秀的領導者來說,墨守成規(guī)也極為致命。

失去創(chuàng)新機會

創(chuàng)新有賴于對各種不同想法的整合,但是如果你的眼睛只盯著眼前巴掌大的地方,你很難看到不同想法之間的聯系。

比如,吉列(Gillette)有牙刷部門(歐樂-B)、電器部門(博朗),還有電池部門(金霸王),卻沒能發(fā)明電動牙刷。

我們的大腦本來很善于建立聯系,但吉列沒有把這一優(yōu)勢用好。吉列唯一需要做的,就是時不時跳出來遠觀全局。如果你一心一意專注于局部,那么哪怕是顯而易見的事情,你也很難看清了。

敏捷性、復原力和團隊一致性受損

當大腦持續(xù)不斷地專注于一處,大腦能量會漸漸消耗,后果嚴重——除了工作效率迅速降低外,研究還發(fā)現,這種做法會消耗你的“思考”大腦,降低你對其他人和事的關心程度。

如果在這時補充一點葡萄糖,你的關懷之心就又恢復了。

如果你一整天都很專注,那么大腦會疲憊不堪,你將無法清醒思考任何事,對他人也變得漠不關心,這顯然不利于保持工作效率和團隊合作。

另外,如果你無精打采,你對周遭發(fā)生的一切就很難做出敏捷的反應。

決策短視

在商業(yè)上,對未來做出合理預測十分重要。但是如果你把腦袋埋在沙里,如何能看到前路?這叫作“遠期忽視”。

這樣一來,你可能無視未來趨勢,很容易陷入決策陷阱。比如,你可能太關注當下,過于重視初始證據(錨定效應),或者由于看不見未來而變得盲目自信。

這些都是過于專注可能帶來的問題。因此,有必要考慮如何將“發(fā)散思維”納入日程。在各種情況下,發(fā)散思維都能減輕過度專注帶來的壞處。我們的大腦里還有一個發(fā)散回路,你也可以激活。

激活大腦的發(fā)散回路

當我們的大腦既能專注,又能發(fā)散而且配合默契時,就處于一種“認知節(jié)律”狀態(tài)。在這種狀態(tài)下,效率最高,人與自我的連接也最好。

發(fā)散思維是自我認知的主要來源。同時,許多專家都同意,90%?98%的大腦活動屬于無意識活動。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學會如何更有效地激活大腦的無意識回路——具有諷刺意味的是,組織機構卻常常把100%的預算花在2%的大腦活動上。

發(fā)散回路是大腦無意識回路中的一個,稱為“默認模式網絡”(Default Mode Network, DMN),我們也曾稱其為“基本不做什么”(Do Mostly Nothing)網絡。

雖然大腦占身體體積的2%,休息時卻仍然要消耗身體20%的能量。當你看上去沒做什么的時候,大腦正在忙碌地整理想法、充電、產生洞見。下面是激發(fā)發(fā)散回路的策略方法。

做建設性的積極白日夢

每天47%的時間,我們的大腦思緒在東游西蕩,那么何不學習一下如何更有成效地開小差?20世紀50年代,心理學研究人員杰爾姆?辛格(Jerome Singer)對白日夢進行了大量研究。

他發(fā)現,不知不覺地陷入白日夢毫無益處,心懷內疚地反復思考發(fā)生過的事情也沒有意義。但是,有一種白日夢能幫你提高創(chuàng)造力,甚至重新恢復大腦能量。

這就是建設性的積極白日夢,我們做夢就該做這種夢。要做建設性的積極白日夢,首先要有意將其納入日程。當你把注意力從外部世界抽回后,你放松大腦,有意制造些意象。

對于某些人來說,可能是想象自己躺在游艇上;而對于另一些人來說,則是想象自己和小狗一起在林中跑步。

不管是什么意象,都要在做一些平凡事(織毛衣、做園藝等)的同時做白日夢。無所事事時做白日夢,效果反而不佳。

在這種建設性的積極白日夢下,大腦開啟默認模式網絡,此時,大腦中的無意識部分會發(fā)揮魔力,激發(fā)創(chuàng)意,甚至更加有效地預測未來。

打盹

疲憊時,與其奮力掙扎,不如打個小盹。小睡十分鐘就能換來大腦清醒。但如果你想提高創(chuàng)造力,那需要睡上一個半小時。打盹是在給大腦充電,打盹時間越長,大腦就越有時間將看似相互矛盾的想法放到一起,從而催生出新奇的想法和見解。

涂鴉

我們常常被教導做事情就要專心致志,但是心理學家杰姬?安德雷德(Jackie Andrade)卻研究了涂鴉的作用,發(fā)現信馬由韁地涂涂畫畫能夠將記憶力提高29%。

下次電話會議或會談時,不妨試試在紙上隨意涂畫。涂鴉可以激活發(fā)散回路,將大腦變成吸收力強勁的海綿,而非致密的硬塊,有助于大腦更好地記住信息。

曲徑漫步

如果你想更有創(chuàng)意,可以嘗試找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走走,最好是在戶外。一項研究顯示,自由漫步比沿著規(guī)規(guī)矩矩的方形散步要好。找一條曲折迂回且安全的小徑,隨心所欲地走走吧。

心理喬裝

如果團隊遇到困難,急需一個好點子來走出困境,你可以建議人們暫時假裝自己是另外一個人(心理喬裝)。

一項研究顯示,假裝自己是怪誕詩人的,要比假裝成古板的圖書館管理員的人更有創(chuàng)造力。等到他們交換角色,可以看到同樣的刻板印象作用。

可能性思考

企業(yè)當然要腳踏實地,但是好點子往往來自放飛想象,這樣才能找到解決方案,實現突破。跳出框框來發(fā)散思考,還是緊盯一處冥思苦想,結果大不相同。

另外,相信自己能夠找到解決方法,也是有科學道理的。它會增加大腦的類鴉片物質和多巴胺,減少壓力感,增加成就感,進而提高干勁?;c時間問問自己什么是可能的,比一心一意盯著眼前的現實更能激發(fā)大腦活力。

在輔導會或研討會上應用專注與發(fā)散原則

對于領導者,可以建議他們嘗試改變生活方式,問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,啟動他們的發(fā)散回路。你還可以按照前文建議,教他們在不同情境下使用一些工具和方法。

改變生活方式

想想一天中什么時候精力最差。比如,上午過了一半的時候?午飯后?下午?或者一天結束的時候?

然后,設計一個或幾個10到15分鐘的發(fā)散活動。比如上午10點打個10分鐘小盹,午飯后出門隨意走走,下午過了一半時涂涂畫畫,下班回家后整理花園時來一場建設性的積極白日夢。看起來像是在浪費時間,但要知道這其實是在給大腦充電。

你還可以用TinkerTable的桌面應用程序來做計劃,同步到日歷,安排好每天的發(fā)散次數和時間。

專注對工作必不可少。但是如果只有專注,沒有發(fā)散,專注的效果也會打折扣。大腦中無意識的部分將難以有效發(fā)揮作用。

每天安排一定的發(fā)散時間,可以幫助你提高效率,增加創(chuàng)意,更好地預見未來,還能加強和內心的連接。

所以,請開始或建議別人嘗試改變生活方式吧,用上述問題去問問自己或客戶。假以時日,發(fā)散練習會激發(fā)想象力,將內部資源用得更好。

作者簡介:斯里尼·皮拉伊(Srini Pillay),精神科醫(yī)生和腦科技創(chuàng)新者,哈佛醫(yī)學院兼職助理教授。本文改編自他的著作Tinker, Dabble, Doodle, Try: Unlock the Power of the Unfocused Mind (Ballantine Books出版公司,2017年5月)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ekorui.cn/242.html
關注我們:請關注一下我們的微信公眾號:掃描二維碼天武咨詢的公眾號,公眾號:twzxjt
版權聲明:文章源自互聯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!如有侵權,請聯系本站刪除處理!

發(fā)表評論


表情